新矿集团在为山钢集团提供能源解决方案的同时,也使气肥煤年销量增加了80万吨,实现了双赢。
山东煤矿安全检查3个月刺激焦煤期价上涨山东省煤炭工业局牵头、山东省国土厅、山东煤监局密切配合,从7月初至9月底在全省煤矿集中开展安全大检查活动,深入推进煤矿打非治违和隐患排查治理,从严、从深、从细排查隐患和问题,严控各类事故发生。目前部分钢材品种价格有所反弹,但反弹动能依然较弱。
从技术上看,JM1401将在1000元一线形成底部,上方压力1100元一线。二季度以来新增高炉生产渐入正轨,且钢厂为摊薄成本而加大生产力度。这一消息短暂刺激周一焦煤期货价格上涨,加之盘面价格久盘不下,周一期价借此契机上涨尚在合理范围之中。6月份以来,焦煤期货价格继续大幅下跌。预计未来煤矿亏损面不断扩大,主动停产的煤矿会越来越多。
下游钢铁价格反弹持续有助于焦煤止跌由于宏观经济总体复苏势头较弱,难以大幅拉动钢材需求的增长。原煤5月份进口量维持高位: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1-5月我国累计进口煤炭13617万吨,累计同比增长20.9%,增幅连续4个月收窄。对此,业内还有不同的声音。
本轮双证的取消,伴随着煤炭市场的持续低迷。其实是为了让煤炭企业自行决定,自谋出路,进行市场化调节。相对来说,煤炭经营资格证的取消对于煤炭经营企业而言意义更大。取消双证,是将煤炭行业推入了市场,同时也是给煤炭企业减负。
长安能源咨询公司首席分析师、资深煤炭专家李廷认为,取消双证对煤炭企业有积极作用,取消煤炭生产许可证后,正常生产所需的六证变成了五证,对煤炭企业来说,至少节约了一部分管理费用最近,在多年不遇的煤炭 量价齐跌惨市之下,多省煤电互保的声音和动作再次抬头。
在湖南,省经信委要求火电企业要优先采购湘煤集团、资江煤业集团等省内煤企生产的电煤,保障维持各煤矿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并对各火电企业的 电煤接纳任务进行了明确。在安徽,省国资委已向各省属企业下发 《关于进一步深化省属企业合作发展活动的通知》,要求马钢集团、铜陵有色、海螺集团等煤炭消费大户以及大唐、国电等发电企业与淮北矿业、淮南矿业集团等煤炭企业对接销煤,拓展业务。现在煤炭行业遇到的问题是市场的问题,最终还是应该交由市场来解决。去年年底,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自主衔接签订合同,自主协商确定价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煤电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不得干预。
可以说,煤电互保是非市场行为,该收手了。以河南省为例,省政府要求当地发电企业优先使用本省煤炭,并实行买多少煤奖励多少发电量的政策,多采购1万吨省内原煤奖励1000万千瓦时上网电量,少采购1万吨省内原煤扣罚1200万千瓦时上网电量。这一政策很快抬高了河南本地电煤价格,本地煤比外来煤高出30~50元/吨。地方政府明里暗里的 煤电互保,虽然短期内会让省内煤炭价格止跌企稳,但从长远看,地方保护并不能起到实质作用,反而不利于电煤市场化运行,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起到不利作用。
落后产能、供大于求造成的市场疲软不是短时的问题,保护本地落后产能不是明智之举,只有采用市场化的手段,把权力和动力交给企业,让企业主动加强管理、降本增效、淘汰落后,才能提高本地煤企长久的市场竞争力政府层面若真想拯救煤炭行业,何不采取刺激性的经济政策带动整个宏观经济企稳回暖?更为关键的是,国家层面已经做出重要指示,不会再将GDP增速作为考察地方政府政绩的唯一要素,调结构、促发展才是今后宏观经济的根本任务,即便是牺牲部分行业、部分企业、部分地区的部分利益也在所不惜。
政策在煤炭行业的效用已经大不如前,盘子太大、问题太多使得单一的市场化改革并不能解决行业内所有关键问题。国家层面、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多项政策,试图缓解煤企的营收困境,而所取得效果并不理想:进口煤限制政策已然悄无声息,双权取消并没给煤企带来实惠,煤电互保又被业内人士挖苦讽刺。
而煤企当前唯一能做的除了等待还是等待,整个行业的严冬似乎刚刚开始。行政势力在煤炭行业的力量究竟还能起到多大作用,政府主导煤炭行业发展的思路还能否持续?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指出,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均没有办法拯救煤市、煤企,行政势力对煤炭行业的影响力几近消失,行政化的命令模式已经成为煤炭行业深化改革的重要阻碍,回归市场、回归理性将是煤企必须面临的现实。一直以来,行政权力在煤炭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重点合同煤、双权、国有煤企均是煤炭产业的明星,除了陕西、山西、内蒙的煤老板能通过负面新闻偶尔博得眼球外,实实在在地经济效益都被国资所把持。采取措施煤炭市场照样萎靡,不采取措施煤炭市场更加萧条,行政势力已经将煤炭行业带入了死胡同。而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型产业,煤炭行业的深化改革势在必行,国家层面将双权解除背后隐含诸多深意:促进煤炭行业市场化进程的解读似有道理,但行政干预的失效或能真正体现政府的无奈。在淘汰落后产能、过剩产能工作深入开展的今天,因何越淘汰落后产能越多、越淘汰过剩产能越大?地方政府、煤炭巨头能否自省吾身、悬崖勒马尚需国家层面给予重点批示。
类似四万亿的刺激政策短期内不会出台,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不要再抱任何幻想,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局必须服从。然而,煤企中却也有两极分化现象出现,中小煤矿停工破产比比皆是,而煤炭巨头扩张产能的步伐却丝毫未有放缓的态势。
而目前最令人担心的是,行政势力在煤炭行业失效后,行业如何发展、企业如何发展的问题更难解决,以往单纯依靠政府就能推动行业企稳,而如今多数煤企似乎已对政府救市政策失去信心。煤炭行业的整体产能不应大规模扩张,煤炭行业的发展速度和相关指标必将逐渐下调,相关部门就煤炭巨头顶风作案的行为何时作出惩处才是煤炭行业整顿的重要切入点。
恰逢七月艳阳高照日,但煤企员工却丝毫未有笑容显现,本该如期而至的用电高峰却并未有任何声响,煤企经营状况不堪入目。唯一能给煤炭企业带来安慰的便是,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的发展状况不甚理想,煤炭行业的龙头地位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会受到实质性挑战,只要宏观经济能够企稳、只要煤炭需求能够回升,煤炭行业迟早会走出困境。
需求不旺才是制约煤炭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素:钢铁、电力、有色金属冶炼、石化等行业萎缩是电力需求不旺的直接原因,而经济萧条、增长乏力正是导致这些行业萎靡的罪魁祸首。煤炭行业的产能布局很是合理,但在落实过程中地方政府、国企肆意扩充产能的做法比比皆是。当前困扰煤企和煤炭行业的核心问题是盈利能力下降、亏损连连,而并非政策缺失、管理失位,政府层面希望通过调整价格、数量、经营权的做法根本没有抓住问题要害。当国家层面的政策和地方政府、国企的利益相冲突之时,重复建设、跑马圈地等现象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神华集团的手笔则更大,先是对四川巴蜀电力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增资扩股,从而成为巴蜀电力的控股股东。之后,又收购了国家电网公司所属的国网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使神华集团跃升为国内第五大发电企业。
比如龙煤集团前4个月亏损11.1亿元、兖矿集团亏损7.5亿元、吉煤集团亏损4.2亿元。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表示。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化工产品生产国,煤化工产业发展有很好的基础,截至2012年底,我国已形成了焦炭产能5.6 亿吨,焦炉煤气制甲醇产能1021万吨,煤焦油加工能力2087万吨,苯加氢精制能力575万吨。目前,煤炭行业正在积极加快结构调整,谋求行业脱围,煤电一体化和煤化工成为两大被广泛看好的方向。
另外,电力企业办煤矿也已形成规模。目前,全国最大的焦炭产地山西省已经出台了相关意见,提出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型焦化企业集团,打造4个1000万吨级焦化园区、3个1000万吨级和10个500万吨级特大型焦化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初步统计,我国传统煤化工产业已累计耗煤8.5亿吨左右。中 国煤炭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除神华、中煤、科工集团外,其他央企投资的煤矿总产能4.3亿吨左右,产量2.9亿吨左右,其中五大发电集团煤矿总产能3.1亿吨/年,2012年产量2.5亿吨左右,占全国电力煤炭消费总量的11.9%左右。
陷入困境最近几个月,煤炭行业的坏消息特别多,煤矿减产、停产甚至关闭的消息此起彼伏,让整个行业焦虑重重。前4个月,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同比下降43.6%,90家大型企业利润同比下降44.4%,其中有24家企业亏损。
进口煤以其低价格优势保持高位增长,也在不断挤占国内本就不景气的煤炭市场空间,据统计,前5个月全国累计进口煤炭1.36亿吨,同比增长20.9%。淮南、大同、陕煤化等大型煤炭企业煤电联营发展也已成规模。
另一方面,全社会煤炭库存居高不下。今年,山西省又促成了山西煤炭运销集团有限公司与山西国际电力集团有限公司进行战略重组。